海海日记-冯海滨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 > 正文

生活

医技沟通有感

happyfhb2013-02-23生活1683

“医技沟通不畅”,这是牙科目前无法否认的事实``````。

不知不觉中,在口腔行业(义齿加工)工作了11年多了,从对此一无所知的行业,也有了些感受。

    工作中避免不了要与口腔医师接触,在交流中,医师与技师的交流存在很大差距,很不到位。许多修复体出现问题后,个人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因由,而没有客观地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这就导致了这行业的一部分人还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应该改正的错误。医师往往考虑的是:加工厂有的是,东家不做,做西家;而技师考虑的是:不做你的也不差这一份货``````。于是,医师会说:中国的技工就这样子,做不出什么好东东;技师也反击说:只会指责别人,也不看看制备的牙体,让我们怎么做``````。

   尽管以上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说法,但是这是客观存在的,这也反映了口腔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壁垒问题”。那就是“医师与技师的沟通和交流不畅的问题”。以上的观点只能让一部分人各自站在各自的主观立场去想问题,最终的根本问题还是无法解决。

   综上问题,这有其历史问题、教育系统问题、行业规范化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外在的因素,作为医师与技师,可能改变不了的。然而,双方能够做到的就是从自身找问题,来改变一些原来片面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现在,所阐述的这些观点,并不是单纯站在一个技师或医师的角度说的,也不是站在个人主观意识的角度上说的,希望是所有从业者都能客观而理性地去看问题和分析问题,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中国的口腔教育相对还是比较落后的,也就很难要求的这么完美了```````。至于技师的问题就更多了,目前国内很多的技师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学习的,也有一些院校培养了一些技师人才,但是,相比中国这个磅礴浩大的加工厂大军还是很少的;很多的修复技术起步较晚是不争的事实,导致技师人才良莠不齐。

    另外,医师与技师学完理论进入实践工作后,由于后天固定的工作环境和接受专业技术在教育不足而导致距离被逐步拉开了,这种距离主要表现在理论知识、实践技术、思想境界等方面;医师距离拉大,技师距离也拉大,医师与技师的距离就更大;同样牙科诊所医院距离拉大,加工所距离也会拉大;这时候,价格与质量、市场需求、市场期望的市场规律都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严重矛盾。

 所以,无论是医师还是技师都应该从以下几点思考问题:

1、  理性思考,良性合作。

   其实,很多人都会这样做事(也包括本人):当出现一个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错误,而不是先想自己应该对这件事情负什么样的责任。如:一个修复体制作出了问题,医师会想:这个技工,做得什么活?做成这样,下次还给不给你做呀`````。而技师会这样想:这个医师,设计的什么?制备的牙体怎么这样?叫我怎么做?

   制作出一个良好的修复体,是医师与技师都非常愿意看到的事情,但以上的想法,最终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最后也会跟双方的共同目标背道而驰。

   反过来想,遇到以上问题时,医师想:做出这样的修复体,是否我这里设计的失误,还是那里制备得不好?打个电话问问。技师想:制备牙体尤其是长时间制备,眼睛会有疲劳感的,可能导致某地方制备不好,但是,我是否应该能在这种情况下发挥自己感觉最好的水平制作这修复体呢?

   有人说,改变自己是很难的,但是,改变别人是否更难呢?

   反过来说,医师是做技术的,不管是什么时候,最重要的就是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别人应该做什么。大家都知道,患者越来越专业,你可能凭借短期行为骗取了一部分钱财,可最终使你能够长期生存下去的还是技术啊。

   本人有见过有的医师制备完牙后,先取一个参考模型,马上看到直观的状态,然后修改,满意后送加工厂,然后要求电话询问。

   也见过,有的技师拿到模型后,主动打电话医师沟通,出现问题实在无法修改后,抱着理解的态度积极地尽最大努力的制作修复体。

这样的意识和及时在一起交流沟通工作,能配合不好吗?

 2、  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中国口腔起步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同时,我们专业人士受教育的程度也存在不同的差距,这更需要每个人端正态度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与国际的差距越来越小,与国内的其他专业人士差距才会越来越小;当我们的差距越来越小时,沟通的障碍也会越来越少;反之亦然。

   没有学习就没有提高;技师应该适当掌握一些临床操作的专业知识;同样,医师也应该掌握一些技工室操作方面的相关知识。这两方面是需要结合的,国外许多医师在技工操作方面具有相当的动手能力或本来就做得很棒,德国的技师更是需要到临床见习一段时间后才可以正式开始实际的工作。这样的学习,会使双方更容易沟通与交流,能更好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些问题,自然配合起来会更好更容易些。

3、  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有人说,中国的技师普遍层次太低;说这句话的人本来就是不负责任的,就是对医师和技师的合作出现了信任危机;医师和技师虽然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体的,但实际上,就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一体;没有信任基础的通力合作,怎么可能完成一个合格的修复体呢?

    合格的医师和技师应该是:虽然分为两个步骤,但制作的修复体应该好像是一个人连续流畅的过程;医师会说:任何修复体的制作成功都是有其前提和基础条件的,比方说烤瓷,无论什么瓷粉都是需要一定的薄厚才能表现其色彩饱和度和通透感的,你不能拿算上内冠1mm烤瓷冠对比比色板的颜色和透度,比色板的厚度是2-4mm啊;技师则说:医师也不容易,拿取模型来说,患者的敏感度不一样,万一遇上个敏感的,老着急作呕,怎么能取好模呢;听说,有的医师备牙时,被咬坏了手指,他们面对是人,人的思维是多样的,什么样的患者都有,而技师面对的只是模型;是否相对于医师,压力会小很多呢?当然,这些想法可一定不能转变成为双方各自的借口,而应该将这样的想法建立在相互学习体谅的基础上,否则,依然是医师不理解技师,技师不理解医师。种种现象,除了历史因素、教育体系,呼吁行业规范化管理以外,还是应该从自身找问题,都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相应的专业知识,都应该相互尊重和理解,不论医师还是技师。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见解,并不能代表整个口腔行业;但是,这样的事实确实存在,只是希望双方都能客观地、理性的考虑问题,然后最终解决问题,牙医技师团结起来共同提高,为口腔行业的发展一起努力!!!

一位医生的自述:

从开业牙医的角度去谈一谈义齿加工中心和口腔诊所的医技沟通。从开业至今,已有四个年头,期间一直寻寻觅觅,在和加工中心的合作过程中,感触颇多。刚开始时是听到别的大夫介绍就去试做,一般来说铸钢冠更能快速反应技工中心的制作要求、风格、水平和态度。像相亲一样,有的一次就被淘汰,因为根本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这也就没有沟通的必要了;也有的还可以,价格也低,就试着去做,因为证件不全、质量不稳定也逐步淘汰了;慢慢地加工中心像雨后春笋似的多了起来,不用主动去找,他们会主动上门来谈,这时候就不再盲目的去试了,会考察加工中心的资质、实力、品牌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再谈价格、牙期、付款方式、保修期限等,然后再做。选择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当遇到一个满意的加工中心时,心里的愉悦也是难以形容的,这时才能来谈沟通,自己技术不过关的,更应该主动去沟通,这样才能提高技术,稳定患者群,我想,无论是加工中心,还是口腔诊所,质量都永远是生命力长久的保证。

我希望的技工中心是这样的:

   首先模型把关要严格,制备不合格的模型,沟通后有“条件”修改的一定要退回,诚恳提出修理意见,毕竟制作满意的义齿是我们医生、技师、患者三方共同的心愿。要求上进的医生肯定不会拒绝,因为凑合勉强完成的义齿一旦返工,浪费的是更多人的时间和金钱以及懊恼的心情。但必要时对完全不符合要求的模型,加工中心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否则可能会犯丢了西瓜捡芝麻的常识性错误。

其次,每个技工中心都有自己的设计单,我希望可以给合作的诊所打印一份设计单填写说明,如牙位的记录方发、冠和桥的标注,基托、卡环,合支托的标注,颜色等等,这样更有利于发挥设计单的功能,传达信息更准确、全面。

   再次,技工中心都是流水作业,医生无法得知自己的模型何时到了哪位技师的手中,所以设计单标注不清楚的、制作上有疑点的希望技师可以主动沟通,确定制作方案。并且严格控制好每一流程的质量标准。作为医生,要不断学习,提高水平,眼光放远一些,舍得投资,好的器械、材料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除了给技师提供合格的模型外,还要力争传达更全面的信息给技师,比如可以照相、打电话、发email,我是真心希望和有技术、有梦想、有上进心的技师多多交流、沟通的。只有我们医技双方的目标一致,共同努力,才能提高临床修复水平。希望我们可以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平淡中储蓄成长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